年过六十的词作家苏柳,在近日最新视频中毫不避讳地承认:“我是最大的、蹭刀郎老师流量的受益者”,这一公开表态将本就因《我的楼兰》版权问题引发的争议推向了新高潮,“我是最大的蹭刀郎老师流量的受益者,在此不用再说一遍了吧?”
她回忆起十多年前《我的楼兰》创作过程时解释道:“因为那个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可我在大巴车上,第一秒就看准了《2002年这一场雪》的这位小大咖,我必须蹭他的流量。”
01 侵权风波:从《我的楼兰》到《雪线之上》
苏柳近日公开表示要起诉网友“文武可可”将《我的楼兰》重新填词改编为《雪线之上》的行为。
她强调,按照著作权规定,没有她和刀郎的授权,任何人都不能擅自修改《我的楼兰》,包括重新填词,哪怕新歌词比原版更优秀。
这一表态引发了网络热议。有网友支持苏柳维权,认为对经典歌曲的谈论要有“敬畏之心”;也有人认为艺术应当允许再创作,不该过于狭隘。
苏柳在回应中坚决维护自己的创作权益:“从标题到每一字,每一句到加长的两段华彩到标点符号,都是苏柳完成。”
02 合作往事:追溯《我的楼兰》创作历程
苏柳在近日发布的视频中,详细讲述了十多年前与刀郎合作创作《我的楼兰》的经过:“我当然要选一位对新疆本土的音乐创作有雄厚实力的音乐人来作曲了呀!”
她生动地描述了自己“蹦蹦跳跳地跳下了大巴车”,直接向刀郎提出合作请求的情景。当时她直呼其名“刀郎”,觉得“这个名字在新疆叫起来无比的亲切”。
苏柳回北京后一共写了七首词,自己挑了一首发给刀郎。刀郎沉淀几天后回复,希望歌词再加长一点,苏柳于是又加了两段,她自称这是“神来之笔”。
苏柳在视频中不仅承认自己蹭刀郎流量,还颇为自豪地表示:“各省各市,只要邀请到刀郎老师去巡演的地方,所有的GDP都在蹭刀郎老师的流量。”
面对网友“蹭流量”的指责,苏柳直接回应:“你们这条答对了,我是最大的蹭刀郎老师流量的受益者。”
她解释当初的选择时说:“我要对我未来的这个作品负责”,认为找当时已走红的刀郎合作是明智之举。
04 粉丝关系:劝诫“刀迷”不要给刀郎招黑
苏柳在视频中对刀郎的粉丝发表了看法,客气地用了引号表示:“你们爱刀郎老师,给刀郎老师没少招黑”,她形容这是“帮了很多道忙”。
她表示理解刀郎的辛苦:“刀帅也不容易啊…还要编曲什么什么的,结果还得操心你们这些刀迷,动不动给他这儿惹个事儿,那惹个事儿。”
苏柳还透露,在音乐人的饭桌上,大家经常感慨“老刀半条命都得搭在他这些稻米大大小小上”,有爱他的,也有“因为爱不当之处害它的”。
她指出,这种现象在刀郎粉丝中特别明显:“在别的歌唱家歌星那儿,好像这些现象没有那么突出。”
苏柳在回应中试图澄清自己没有针对刀郎的意思,她甚至用“刀帅”来称呼刀郎,强调两人关系熟络。不过,这些称呼和表态并未获得刀迷的认同,反而引发了更多质疑。
05 艺术价值:《我的楼兰》的成就与争议
苏柳在直播中曾称《我的楼兰》是神曲,因其播放量达到了恐怖的100亿,并认为这首歌可以排进刀郎所有作品的前列。
这一说法随即遭到网友反驳,有人拿出数据对比: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综合播放量超过500亿次,《罗刹海市》更是达到了1000亿次。此外《冲动的惩罚》播放量突破500亿,《花妖》超过450亿,《西海情歌》也达到了400亿。(当然,这些数据可能不太准确,因此我们仅供参考)
相比之下,《我的楼兰》的100亿播放量在刀郎的作品中并不算特别突出。
苏柳在直播中极力推崇云朵对《我的楼兰》的贡献,认为如果没有云朵的首唱和坚持十年演唱,这首歌只会成为刀郎抽屉里的垃圾。
这一表态被解读为拉踩刀郎、恭维云朵。
互联网上,关于《我的楼兰》改编版《雪线之上》的争论仍在持续。支持者认为新词赋予了歌曲不同的生命力,反对者则坚持维护原创权益。而苏柳在视频中坦言,她循环聆听《我的楼兰》上万小时,却仍不敢说完全读懂了刀郎在歌曲中倾注的心力。但有一点无可争辩,《我的楼兰》这首歌,刀郎老师是制作人,因此也是刀郎老师赋予了这首经典歌曲灵魂,大家都会赞同我这个说法吧?
线上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