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10月29日
全文5141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2021年春天,一艘名为“长赐号”的台湾航运公司超大型货轮“卡”在了苏伊士运河,导致数百艘货船无法通过,欧亚贸易迅速陷入瘫痪,全球股市也随之波动。这一巨大新闻,让世界再次意识到这条人工水道的重要性。而早在69年前,正是围绕这条运河的控制权,爆发了一场改变中东格局的战争。文|潇湘倦客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以色列第202伞兵旅在阿里尔·沙龙上校的指挥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薄弱的弱的特点,快速地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危机)正式爆发。这场战争虽然只持续了不到十天,却改变了中东格局乃至世界权力的结构。
1 运河的开凿与控制
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这条由人工开凿的运河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贯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他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每天经过这里的大宗货物就占全世界的10%,被誉为““世界航海咽喉”。
运河开凿是在1858年,法国殖民者费迪南德·德勒塞普斯强迫埃及人,经过了整整11年时间,十多万埃及人付出了生命,才最终开通航。
运河的建成,使的从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程缩短了至少8000公里。从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56%。
据统计,仅在2021年中就有20694艘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收入高达63亿美元,70%的中东运往欧洲的石油都要经过这条运河。
在过去长达90多年的时间里,运河的运营权都属于英法两国所有,其中法国占52%的股份,英国占了41%的股份。运河的利润绝大部分由英法两国瓜分。而埃及作为运河所在国,每年只能分到总收入的15%,且英法又通过各种会计手段(如夸大运营成本、折旧和再投资)来“做低”账面利润,因此埃及实际能分到的利润远远低于15%。
据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运河全年净利润超过1亿美元,而埃及仅分到300万美元。
2 埃及的觉醒与斗争
埃及为了修建运河付出1680万英镑各项支出,数十万劳工辛勤劳动,大约12万人死亡(平均每公里河道要损失738条生命),但最后既没有得到运河的主导权,而本应获得的收益也被剥夺殆尽,这使得埃及人由起初的愤怒逐渐开始走向斗争。
188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爱国、争取收回国家主权的奥拉比运动,但很快遭到了英法两国的联合镇压,进而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开始在运河区驻军。
一战后的1919年,埃及人民在华夫脱党(埃及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全国性反英大起义。
在民族主义运动的压力下,英国最终在1922年承认了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但英军仍然保持在运河区的驻军,并与埃及签订了《英埃条约》,继续保留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意识高涨,埃及人民越来越无法容忍在自己国家还有一个“国中之国”,并且还占据着极其重要的苏伊士运河。埃及人开始试图驱离殖民者,建立真正的独立国家。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于1954年10月埃及同英国签定了协定,英国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
3 国有化的决定
纳赛尔上台后开始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政策,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并与1956年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关系,并开展贸易,主要是通过捷克斯洛伐克间接向苏联购买军火武器。这一行为引起了美国的不满。
1956年7月19日,美国宣布停止向埃及提供援助修建阿斯旺水坝计划。一周后的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曼奇亚广场向25万群众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纳赛尔总统在演讲中宣布:“我们希望能够依靠由苏伊士运河公司年收入一亿美元所提供的财力来建设大坝。运河是由埃及人民的灵魂、头颅、鲜血和尸骨筑成的,但它却为英、法的运河公司所控制。”
英法两国每年靠着这条运河赚得盆满钵满,埃及的这个决定让英法瞬间失去了巨额利益。
法国正在阿尔及利亚平叛,背后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来自这条运河。而且,埃及又是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的坚定支持者,法国早就向给埃及狠狠一击。对于英国来说,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更担心的是帝国威望的丧失。
当时的世界局势正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期,美国刚打完朝鲜战争,又一头扎进了越南的泥潭;而苏联则因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带来的“信仰危机”,让东欧各国蠢蠢欲动。
超级大国都在忙着处理自己的事儿,英法两国觉得机不可失,于是偷偷绕过美国决定对埃及进行一次军事介入。
4 秘密协议与战争策划
就在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的同时,英法便开始了军事部署。但两国鉴于自己兵力不足的问题,决定邀请阿拉伯世界的宿敌以色列充当“先锋”
对于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已经让其在巴勒斯坦站稳了脚跟,但犹太人并不仅仅满足于获得有限的生存空间,他们寻求的是更大的空间。犹太人的目标是“要建立大以色列国,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都是犹太人的国土。”这是以色列人当时的梦想。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以色列一共有两个出海口:一个是向西进地中海后走苏伊士运河,一个是从南部的亚喀巴湾进入红海。而埃及共和国建立后关闭了亚喀巴湾出口,不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而如今又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等于是彻底封堵了以色列的出海口,使得以色列在生存战略上陷入被动。
其实以色列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如今有英法两国的邀请,两者是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4日,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在巴黎郊外的塞弗尔达成了秘密的三方协定,并且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
接着,英法出动飞机对埃及进行轰炸,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攻占运河,切断埃军退路,全歼埃军主力;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
开战前,以军集结了10万大军机。而埃及虽然总总兵力多于以军(约15万人),但主力主要部署在核心区域的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守军只有2万多人,而且装备较差。并且埃及军队的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还不具备实战能力。
5 战争爆发与英法介入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由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于当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即开过运河,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
双方在30公里长的山口内交战,埃及军队依靠山谷两侧的悬崖峭壁,居高临下对以进行攻击,将以军围困在山谷中。
双方激战至黄昏,以色军凭借着超凡韧性,不仅抵挡住了埃及军队的炮轰,还派遣小分队夺取了谷地东部高地。
与此同时,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202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西奈半岛东北部的阿布奥格拉。此处距埃以边境只有30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0月31日以军占领了阿布奥格拉。
正当大批的埃军队由运河开进西奈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法两国以“保护运河航运”为借口,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且埃及军队撤出运河,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将派兵干涉。
此刻埃及已经看清楚了这次战争的本质,这是英法和以色列预谋已久的行动,埃及总统纳赛尔断然拒绝了英法的要求,同时命令全军进入战备状态,要求西奈半岛的军队全部向运河撤退,以免被包围。
遭到埃及拒绝后,英法两国出动100多艘舰艇和600多架战机在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全境进行空袭。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机场,雷达站等重要军事目标被炸毁,埃及空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11月1日,英军第三空降营的1,000多名伞兵在塞得港登陆,第42和第40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士兵则占领了海滩。但埃及军队死守港口外围,英法联军无法夺取整个港口,最远只能挺进到塞得港南部的卡卜。
6 苏联和美国的反应
埃及自知无法阻挡英法以三国的入侵,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便向联合国进行求救,国际社会也普遍指责三国的入侵行为。
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对这次英法没有履行告知责任的秘密行动表示非常不满,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但遭到了英法两国的一票否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向其施压。甚至美国政府开始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同时以停运对英国的石油运输作为威胁。
当时的苏联正忙于处理“匈牙利事件”,难以兼顾埃及危机。但在匈牙利局势明朗化之后,苏联便采取了一系列行为。
11月5日,苏联向英法以三国同时发出外交照会和最后通牒,要求三国立即侵略行为,否则将动用核武对巴黎与伦敦进行打击(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同时苏联还从以色列撤回了驻以色列大使,并向美国提议联合军事行动以阻止三国的继续侵略。
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于11月6日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但是以色列则在埃及应允其在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于1957年3月才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
英法的主要目的是夺下运河,但却遭到了埃及的强烈抵抗,最终以如此难看的方式收场。
时任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也因此事件被迫辞职下台,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遭到毁灭性打击,此后英国政府再也无力阻止其他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
而法国在此事件后,意识到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因此开始走上“独立外交”,的道路。此外苏联的核威胁也让法国人下定了研发自己核武器的决心。
7 尾声:
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了,看似埃及赢得了战争,但真正的最大的受益方却是美国,以色列的排在其后。
从此刻开始,美国完全从英法老牌帝国手上正式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并开始插手中东事务。而且也逐渐的将曾经在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下的第三世界国家拉拢至美国麾下。
而对于以色列来说最初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寻找一个出海口,无论是亚喀巴湾还是苏伊士运河都可以,而通过这场战争以色列最终达成了既定目标。
也正因为如此,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越发的不可调节,中东地区的动乱,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资料:
《中东史》作者:戈尔德施密特 / 戴维森
《阿拉伯通史》作者:菲利浦·希提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冬天的生死抉择
共和国开国大典:阅兵全程揭秘,你不知道的细节!
古巴导弹危机揭秘:那一天,人类怎样差点毁灭?
雅尔塔密约如何让外蒙古独立?历史真相大揭秘
赫鲁晓夫为什么会被逼宫?苏联历史上最安静的一次权利更替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跃见2025#
线上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