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单眼皮妈妈~
都说“儿要穷养,女要富养”。小区里的老周夫妇,是“穷养儿”的忠实实践者。
他们总说:“男孩就得糙着养,不然长大了扛不起事儿。”儿子小宇上初中时,班里同学都有电子词典,他磨了半个月,老周才买了个二手的,还反复念叨:“别跟人家比这些,有支笔就能学习。”
有次学校组织去科技馆研学,费用80块,小宇攥着皱巴巴的零花钱想去,老周却把钱收了回去:“在家看纪录片不一样?净花那冤枉钱。”
后来我在超市碰到小宇,他盯着货架上的进口巧克力看了很久,手指蜷了又蜷,最后还是转身拿了袋最便宜的水果糖。他妈妈跟我叹气:“这孩子太内向,上次单位家属聚餐,给他夹了块牛排,他居然红着脸推回来,说自己不爱吃。”
其实小宇不是不爱吃,是长期被灌输“不配拥有”的观念,让他养成了压抑需求的习惯。
展开剩余71%心理学上的“稀缺效应”在这里格外明显——当孩子的合理需求反复被否定,会形成“我不值得被满足”的深层认知,成年后要么变得极度抠门,要么会用透支的方式补偿自己。
同事家的女儿甜甜,则是“富养”跑偏的例子。
张姐总觉得“女孩要富养才不会被小恩小惠骗走”,从幼儿园起就给甜甜买进口绘本、名牌童装,小学时直接送进年费五万的私立学校。有次我去她家,看到甜甜把没吃完的哈根达斯随手丢进垃圾桶,张姐笑着说:“孩子嘛,就得让她见世面。”
可去年暑假,甜甜跟同学去露营,因为妈妈没给买最新款的露营装备,当场在商场哭闹撒泼,指着张姐骂:“你就是舍不得给我花钱!同学妈妈都给买了!”张姐眼圈红了,偷偷跟我说,她为了供甜甜,已经三年没给自己买过新衣服,手机还是女儿淘汰下来的旧款。
过度满足物质需求,反而剥夺了孩子感知“匮乏”的机会。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7-12岁是建立延迟满足能力的关键期,一味用物质填补,会让孩子误以为“想要就能立刻得到”,既学不会体谅他人,也无法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今年甜甜上高中,听说在班里总跟同学比包包、比鞋子,成绩却一路下滑,老师找家长谈话时,她还振振有词:“学习再好有什么用?以后找个有钱的老公就行。”
其实养孩子哪有什么性别公式?
楼上单亲妈妈带大的儿子,既会在妈妈生病时熬粥,也能为了买心仪的相机攒三个月零花钱;楼下工薪家庭的女儿,穿着普通校服,却能在全市辩论会上侃侃而谈,说她最大的梦想是当乡村教师。
真正的养育,是让男孩在被尊重中学会担当,让女孩在知取舍中懂得坚韧。物质上的穷与富从不是关键,重要的是给孩子植入“我值得被爱,但也要为爱付出”的认知——这才是能护他们走稳一生的铠甲。
-------------END-----------
更多往期精彩推荐:
常说“没关系”和总说“你不行”的家长养出的娃,3方面差距明显
从小“富养”和“穷养”的孩子,30岁后差距显现:不止是钱的事
10岁女儿写作业偷偷夹腿,被妈妈撞见!除了发火,妈妈应该怎么做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线上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